進入新發展階段,全面推進鄉村振興,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,是一道需要各地以新探索、新作為遞交“答卷”的共性課題。
蘇州做得怎么樣?省委農辦、省農業農村廳在全省共遴選確定了100個有亮點、有特色、有貢獻、可借鑒、可復制、可推廣的新型集體經濟發展典型案例,并從中擇優選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表率村十佳案例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引領共同富裕示范村十佳案例。我市共有9個村獲選全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典型案例,其中有2個村入選十佳案例。
走向共同富裕,“大河水漲”才有“小河水滿”。換而言之,村級集體經濟的“蛋糕”做得大了,村民們分享的份額才能相應增加。2020年蘇州全市村均集體可支配收入達到1054萬元;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3元,同比增長6.9%。2021年,蘇州全市村均可支配收入達1127萬元;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487元,同比增長10.4%。
走向共同富裕,產業振興是基礎。特色產業、主導產業發展好了,就能帶動其他方面一起壯大。去年蘇州新增全國農業產業強鎮1個、全市省級以上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鎮累計達到25個。去年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入駐企業21家,加工銷售收入72.55億元,利潤1.12億元,帶動種植基地20多萬畝,帶動農戶近12萬戶;完善以農業龍頭企業為引領、合作社為紐帶、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為基礎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,全市縣級及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374家,實現年銷售收入1603億元,帶動農戶270余萬戶。
走向共同富裕,“條條大路通羅馬”,重在因地制宜。吳中區臨湖鎮靈湖村是“飛地抱團型”的,吳江區震澤鎮齊心村是“生產服務型”的,太倉市璜涇鎮雅鹿村是“村企共建型”的,吳江高新區盛澤鎮黃家溪村是“黨建引領型”的,吳中區甪直鎮江灣村是“電子商務型”的,張家港市德積街道永興村是“農旅融合型”的……雖然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所選擇的側重點各有不同,但共同點是筑牢了村級集體經濟這個壓艙石,也就是夯實了共同富裕的基礎。
走向共同富裕,還有一個關鍵點是要探索建立內在的分享機制。在此方面,蘇州以推動一、二、三產業融合發展為抓手,大力培育鄉村產業新業態——共享農莊(鄉村民宿),并初步形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規范化運作機制。資料顯示,去年累計建成共享農莊(鄉村民宿)75個,全市各類休閑農業經營主體2300多家,從業人員達4.3萬人,帶動農戶9萬余戶,預計接待游客9550萬人次,營業收入64.5億元。(蘇報融媒評論員 吳湘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