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童凱
“糧食安全是‘國之大者’。悠悠萬事,吃飯為大。”3月6日下午,習近平總書記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、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,并參加聯組會,聽取意見和建議。他強調: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,不能認為進入工業化,吃飯問題就可有可無,也不要指望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。要未雨綢繆,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。(新華社)
食為政首,糧安天下。糧食安全就是“國之大者”。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,通過自己的努力,有效解決了吃飯問題,讓一個人口大國實現了從“吃得飽”到“吃得好”的喜人改變。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數據顯示:2021年,雖然受到疫情、災害天氣等不利因素影響,但我國糧食產量仍然達到1.37萬億斤,創歷史新高,且糧食產量已連續7年保持在1.3萬億斤以上,糧食供給總量充足、庫存充裕。
然而,“倉食足”是否就可以高枕無憂?答案顯而易見。當今世界,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,新冠疫情形勢仍然嚴峻,自然災害對于糧食生產帶來了嚴重的挑戰,戰爭的硝煙也頻頻彌漫。盡管我國的糧食實現了連年豐收,但越是“倉食足”越不能麻痹大意,只有始終堅持居安思危,時刻緊繃糧食安全之弦,才能確保我們“飯碗”端得穩當。
確保“飯碗”更穩當,先要從養護好耕地開始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,黨中央國務院給產糧的耕地劃好“紅線”,自上而下,各地在耕地的養護上更是一絲不茍,對于違規使用的耕地嚴格落實退還措施,在土地養護上,更是做到科學調配,通過層層努力,以確保種糧的耕地得到持續保障。
確保“飯碗”更穩當,要把“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”真正落實到位。糧食豐收,不能僅靠風調雨順,更要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各地只有在提升農業現代化上集思廣益,在提高糧食產量和品質上科學攻關,通過加快推進種業振興、加強農業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,來不斷提高農機裝備水平,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防控和動植物疫病防治能力,為糧食生產和豐收打下堅實的基礎。
確保“飯碗”更穩當,要不斷提升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。糧食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戰備資源,更是保障一個國家穩定發展的基礎。要確保這個基礎穩定,需要有穩定的種糧隊伍,各地要在培養新型農民隊伍上多措并舉,在賦能農業發展上優先考慮,才能激勵農民安心種糧,把“飯碗”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手上。
“悠悠萬事,吃飯為大。”要讓吃飯不愁,唯有多管齊下,推動土地、科技、農民、社會等多方面凝聚合力,才能讓中國人的“飯碗”里永遠不缺優質糧。